广东探索红树林保护与经济建设共发展

[时尚] 时间:2024-05-07 12:42:58 来源:昌裕娱乐网 作者:娱乐 点击:87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作为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广东省份,广东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经验丰富。探索该省法规制度先行,红树护经多部门、林保多层级协同互动,济建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设共积极实践、发展探索创新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广东未来,探索广东将持续强化红树林资源保护,红树护经系统推进红树林修复,林保积极探索“以红树林为核心资源”的济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设共广东现有红树林1.06万公顷,发展是广东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红树林自然分布涉及沿海14个地级以上市39个县(区、市)。其中,湛江雷州半岛东西沿岸、江门台山镇海湾、阳江阳西程村湾、珠海淇澳岛、惠州惠东考洲洋等区域为红树林集中分布区。  近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湿地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张春霞,共同探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广东特色与经验。  法规制度先行 政府民间联动  记者:广东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39.3%,如此之大的面积,广东在红树林保护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举措?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什么广东特色?  张春霞:广东海岸线绵长,大面积分布的红树林是广东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维持沿海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经过多年的保护修复实践,广东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和有效举措。  首先是法规制度先行,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有力保障。2006年,《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其中对红树林保护、红树林恢复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禁止非法移植、采伐、采摘红树林和其他毁坏红树林的行为。在后续的条例修订中,不断强化红树林保护方面的要求。2020年修订的《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增加了“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从多个角度系统明确了红树林湿地保护。  其次,广东多部门、多层级协同互动,共同推进红树林有效保护和营造修复。林业、自然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各项部署和工作落实;自然资源和林业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与专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技术单位制定技术指南并负责技术指导,科研高校有良好的红树林研究基础与经验。  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也为红树林保护营造了良好氛围。不少沿海社区都有保护红树林的传统和传承下来的乡规民约,当地居民会形成一股最贴近红树林、保护红树林的民间力量。社会公益除积极组织红树林的保护宣传、垃圾清理、种植修复等公益活动外,也直接参与红树林管理,如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托管给红树林基金会管理。企业也参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管理,如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深圳湾一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委托华侨城集团进行保护管理,在红树林保护修复、科普宣教等方面工作成效突出。  广东在长期的红树林保护实践中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将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有机融合,确保在保护好红树林资源的基础上,保障了沿海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广东阳江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记者:广东红树林东起潮州市饶平县柘林港、西至湛江市徐闻县五里镇,多个城市都有涉及。您是否能举出一些您认为比较亮点和突出的地市的做法?  张春霞:珠三角和粤东、粤西地区因红树林资源分布、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特点,也涌现出不少亮点和典型经验。比如,江门台山

    1999年就制定出台了《台山市红树林保护管理规定》,建立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珍稀资源、保护和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并鼓励单位和个人种植红树林。经过多年实践,由林业部门通过“造、改、封、补”等营造林措施和有效管护、管理,使得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在红树林保护方面,湛江雷州半岛、深圳湾等区域的红树林保护成效较为突出。其中,深圳湾的红树林保护实践讲述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建成与红树林共存的生动故事。红树林作为深圳“市树”和“红树精神”的主要载体与深圳的城市文化、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密不可分;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因其生态区位重要、保护管理成效突出于2023年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现成为我国红树林博物馆的建设场地和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建设的主阵地。  在红树林综合利用方面,广东各地一直在摸索实践,通过“红树林+生态旅游、自然研学、观鸟体验、生态观光、生态养殖等”模式探索通过红树林的综合利用和多重效益发挥。当前深圳福田红树林、深圳华侨城湿地、广州南沙、惠东盐洲岛、茂名水东湾、阳东寿长河、台山镇海湾等地在红树林的综合利用方面逐步呈现出一定特点与成效。  同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东省以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带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在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海域、惠州惠东考洲洋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推进红树林及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

    和科普教育等发展,充分发挥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同时形成切实可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记者:从您的专业角度来看,广东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如今有哪些挑战?未来保护和修复将往什么方向发展?  张春霞: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台风等环境胁迫及沿海开发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干扰,局部红树林生境仍存在退化风险;病虫害、有害生物入侵及外来红树植物的无序扩散也让部分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度、稳定性受到威胁,红树林的保护修复还任重道远。同时,零星散落扩散分布的无瓣海桑、拉关木等外来红树植物,也为当前的红树林管理者带来一定困扰。  因此,要继续加大基层红树林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基础研究,并建立红树林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红树林保护长效机制。  最后,在红树林未来的保护修复发展方向上,我认为要持续关注濒危、易危红树植物及其小种群的保护、红树林古树及古树群落保护和重要生态区域退化红树林群落的保护修复。加快建立和完善红树林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为红树林保护管理及科学修复提供基础数据。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红树林周边社区“以红树林为核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养殖、文化培育、生态旅游(观鸟、红树林生境、游览体验等)、碳汇交易、科普宣教、产业发展等模式的复合型可持续发展方式,让红树林成为老百姓的“金树林”。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9月中旬刊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